第二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成功召开,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分会场精彩纷呈发表时间:2024-05-30 11:56 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和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大会于5月16 -18日在杭州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主题为“风景园林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旨在更好地发挥风景园林行业在推动城乡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交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和技术创新成果,提高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水平。院士专家、协会领导以及规划设计分会代表、风景园林相关规划设计人员和单位代表等共计160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会长王忠杰主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姚昭晖、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卫强先后致辞。主旨报告环节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媚道设计主持规划设计师何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存东等分别主持。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长王国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等分别做主旨报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致辞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李如生致辞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姚昭晖致辞 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卫强致辞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会长王忠杰主持开幕式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媚道设计主持规划设计师何昉等主持主旨报告 本届大会组织举办了公园城市规划与场景营城、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规划设计、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等16个分会场,共邀请了154位行业内知名人士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精彩纷呈等的报告分享。媚道设计为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分会场承办单位之一,来自全国各地11家规划设计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公园城市建设、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生态修复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等行业关注的热点议题和发展方向,以不同项目类型为切入点,从多角度进行了项目交流和观点分享。 分会场由何昉教授、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张清彦,深圳大学美丽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吴明豪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风景园林卷主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施奠东致辞。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媚道设计主持规划设计师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主持人:吴明豪 深圳大学美丽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 主旨报告 践行公园城市 彰显城市价值——城市总师模式探索 沈磊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总工程师,浙江大学城乡发展与规划创新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现代城市发展远超简单规划与建设,它更深层地涉及到对城市价值的探索和彰显,并试图回应居民的生活需求与环境可持续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公园城市理念已崛起为指导城市发展的核心理念。本次讲座深入探讨公园城市与城市总师模式的融合,探索如何通过此模式提升公园城市建设的质量与效率。以国际公园城市的建设为镜鉴,探索总师模式在公园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同时结合中国的实践案例,评估此模式的实际效果及其未来发展潜力,并提出创新见解与建议。此次讲座旨在激发更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推动中国公园城市发展策略的创新与智慧化。 报告环节 (1)从修复到风景——“美丽中国”建设中风景园林行业的时代担当 中国园林自古就有变不利为特色、化腐朽为神奇的智慧,因地制宜处理人地关系。在美丽中国建设的新时代,风景园林师们正以更宽广的视野,更综合的统筹协调,用风景师对土地、对美特有的敏锐和深厚情感,探索着多样化的修复路径。发言提出了“以科学的技术手段为基础,以多专业协同为支撑,以安全、适当的功能布局实现合理利用,以美丽风景为外形、以中国文化审美意趣为特色和内涵”的系统化、梯度适应性修复流程方法,并以滨水环境生态修复案例进行了说明阐述,包括:淮北朔西湖采煤塌陷区环境治理、西宁北川河生态修复、长治漳泽湖生态治理等,不仅实现了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更将“土地疮疤”变幻为“风韵美景”,这是中国风景园林智慧在美丽中国新时代传承发扬的充分展现。 (2)美丽中国引领下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何昉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媚道设计主持规划设计师 随着绿化祖国行动、大地园林化、美丽中国等生态战略思想的提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实现从“绿化-园林化-美丽化”的时代进程。美丽中国作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里程碑,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级文明形态,作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的重要衔接,生态基础设施是实现其全面化、系统化、完整化建设的核心生态支撑。发言从生态基础设施的角度切入美丽中国研究,围绕“美丽中国背景、内容-美丽中国对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指引-生态基础设施实践案例”三部分,探讨通过生态基础设施的整合、融合及连通使得美丽中国“表里兼得”的美实现从外在自然生态最美到内在社会大美的融合,维持区域自然生命系统稳定运行的自然状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命系统。 (3)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修复圩田生境 梁钦东 AECOM公司建筑与人居环境董事副总裁,大中华区景观设计总监 曾经的渔业养殖历史与周边地块的持续开发,对浙江省台州市鉴洋湖的生态资源造成了强烈冲击,使场地面临着自然肌理受损、水质污染、水生环境恶化、鹭鸟栖息地流失等问题。为使鉴洋湖的水质重归清澈,再现鹭飞鸟鸣的繁闹景象, 项目团队借助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对废弃圩田湿地进行改造,打造了占地16公顷的鉴洋湖湿地公园首启区。向公众展示了自然恢复的过程与成果,使公园成为兼具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又是开放给公众的娱乐休闲、生态教育场地。 (4)穿越山海,徒步鹏城——深圳市远足径规划及建设实践 于光宇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建筑景观设计高级工程师 (5)绿美广州 翡翠拼图——绿色基础设施构建背景下城市净水厂生态景观建设探索实践与思考 深圳四十年始终坚持绿色营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保留了大量绿色生态空间,形成了半城半绿、山海相依的独特山水格局,并建成“千园之城”。面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美丽中国、公园城市、绿美广东建设等新要求,深圳提出通山、达海、贯城、串趣的山海连城计划,构建“一脊一带二十廊”魅力生态骨架。作为“一脊”的实施路径,深圳远足径规划立足深圳的山海资源禀赋,基于多道多网的建设基础,回应市民的亲自然需求,创新探索人与山水林田湖海全要素生态化连接的新模式,成为优化完善“山海连城·公园深圳”建设的重要行动。 马越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广州市绿化委员会委员 在“绿美广州”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广州正稳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景观建设的全面融合,践行“公园城市”理念,让老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沥滘净水厂选址于广州海珠湿地片区南端,紧邻珠江,这里是广州“北山南水”格局下最重要的生态节点。净水厂采用地下建厂地面造园的方式,提高了厂区绿化率和净水回用率,处理后的中水同时做为景观用水和生态补水,提升了再生水资源利用率,实现了水资源绿色循环与景观增效的双丰收。打造了国内示范性生态花园式水厂,成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循环保护利用的示范点,实现了污水厂从“邻避效应”为“邻利效应”的华丽蝶变,是广州城市绿色生态建设板块中璀璨的“翡翠拼图”。 (6)绿道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生态恢复的平衡探索 高雅清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规划景观与建筑装饰工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陕西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 遗址类景观的重点在于保护,其中遗址实体保护的意义在于延续历史文脉,遗址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则是对历史环境完整性的尊重。而绿道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拉近历史遗迹与大众的距离,拓宽历史文化的大众可读性,但势必带来对前面两者的破坏。报告以宝鸡市凤翔区雍城湖湿地治理项目(考古遗址与自然景观保护和发展)之绿道和生态景观绿地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平衡开发与有效保护、妥善利用现存文化遗产、并修复区域自然生态和湿地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在例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或湿地生态恢复等场地特征多元复杂类型项目中,具有普适性和可推广性的绿道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7)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北京新实践——城市公园景区化转型,赋能生态价值转化 潘昊鹏 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风景园林师、中建设计城乡与风景园林院副院长、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院院长 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为北京中轴线以东首个国家5A级景区,通州大运河实现由“城市滨河公园”向“国家级文化景区”的成功转换,再现大运河帆樯林立、舳舻蔽水的历史盛景。项目在尊重运河沿线现状的基础上,以运河文化带为轴,梳理运河文脉,整合沿线资源。以“二环线、五片区、七桥下、多入口”为提升工程亮点,结合漕运文化、水工文化、非遗文化、文人文化、建筑文化五大文化谱系,打造古今交融、文化凸显、蓝绿交织的城市滨水岸线,兼具历史厚重感和时代创新感的文化场景。北京(通州)大运河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已相继成功举办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大运河新春游园会、大运河仲夏消费季、大运河“开漕节”等一系列文化节庆活动。大运河的华丽转变,助推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的品牌形象不断提升,以千年运河文化交融现代城市魅力,成为彰显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金名片。 (8)关于滨水活力空间的思考——以南江滨生态公园为例 马奕芳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设计院副院长 南江滨生态公园位于会展岛和清凉山之间的滨江绿化带,和会展中心、艺术中心、梁厝村等共同形成福州城市的迎宾景观带,是福州最重要的城市窗口和名片。迎宾景观带总面积共约2107.5亩。它由南江滨生态公园,南江滨道路绿化及道路外侧30米的绿地组成,其中南江滨生态公园总长约12公里,总面积约1893亩,是福州最具活力,最具特点的滨水综合公园之一;南江滨道路全长约12公里,沿线中分带绿化与侧分带绿化相互呼应,相映成趣,同时结合道路外侧30米绿化延伸绿带,打造“路在林中,人在园中”的城市门户景观大道。 (9)生生不息,昆脉新生——滨江水岸生态基础设施与活力复兴 李志鹏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主任 昆山环城滨江绿道项目,作为一项城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的案例,位于昆山老城北环城河沿岸,全长3.8公里。以“开放、链接、激活、共融、公园+”为核心设计理念,致力于构建一个亲水的昆脉生态系统。本项目打通了原本封闭的滨水岸线,促进11个社区之间的互联互通,为市民提供便捷的绿色出行选择。通过更新7处桥下空间、串联15个景观节点,对原有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创新利用和文化传承,使之成为集自然、智慧、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滨水生态空间。通过本项目,不仅重塑了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更激发了城市的活力,推动市民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正是“生生不息,昆脉新生”理念的生动体现,也是我们对未来城市生态发展的美好愿景。 (10)台州市路桥区两山生态绿道规划设计 戴雨婷 绿道规划研究范围为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规划定位:山水画卷,大美路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体现路桥地域特色,实现业态、文态、生态、形态四态融合,联系两山一湖,展现路桥版“江南山水新画卷”。两山生态绿道总长107.3km,依托南官河、永宁河、山水泾等重要水系,串联飞龙湖景区、中央山公园、大南山生态旅游区、十里长街等自然历史文化节点,有山有水有风景,打造生态大花园。 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分会场围绕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中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探讨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新模式和新路径,深入交流对生态基础设施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重要性,激发了更多创新思维和认识,为未来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