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论·大咖说 | 何昉:世界级的湾区,必有世界级的森林城市群和公园城市群发表时间:2019-04-10 09:57 2019,“大湾区”热度攀升,“9+2”群城振奋,珠澳、广佛、港深“深情对望”,四大中心城市“各表雄心”。深圳去年GDP夺冠华南,未来湾区走势成为舆论焦点。 早在2006年发布的《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给予深圳的定位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先锋城市。深圳的未来是一个新兴的、可持续发展的、备受推崇的国际城市和世界级城市。作为从深圳湾诞生的企业,“大湾区”对华侨城是个天赐良机,为未来打开了更大想象空间。 2月18日,备受瞩目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份纲领性文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最终目标是将大湾区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如何看待这份规划纲要在城市发展建设中的作用?对华侨城未来发展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带来哪些影响和推动?创新研究院就此聚焦关键问题,访谈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权威专家何昉先生。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董事长、主持规划设计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住建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专家 华侨城策划规划联盟专家
从事规划设计工作三十余年,先后主持完成近2000个项目,其中有50多项曾接受包括改革开放后四位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在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视察,获国内外奖200多项,包括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银奖和铜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多项一二三奖,ULI、AIA、ASLA、IFLA等国际专业权威组织最高奖和优秀奖等。领导、主持参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生态规划、绿道、绿色基础设施、城乡风貌规划、旧城和历史文化遗迹规划、城市水土保持等多方位的规划设计研究工作。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大海、大江、大山”优质的山水骨架。建设世界级的公园城市群,推进湾区生态建设的大融合和大发展,是重塑海上丝绸之路世界级核心湾区的战略之举。华侨城一直是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的领军企业,湾区时代,需要依托世界级的高端平台,凝聚专业力量、依托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政策,打造集合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于一体的城镇综合体,再次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形成山海相依、 水城共融的世界级城市景观的本底条件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增长极、战略枢纽、社会文化交流中心和海陆统筹发展试验区。“9+2”的城市群,有着一衣带水的湾区生态、有着血浓于水的两制国情、有着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世界工厂和世界之窗”、有着代表中国乃至世界高度的新兴产业集群,粤港澳大湾区的复杂性和《规划》设计难度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来讲,都是其他区域规划不可比拟的。 深圳城市图 大湾区的生态格局呈现以“大海、大江、大山”为自然地理的山水骨架。背山面海,分为围绕珠江口密集的城镇密集区和外围广阔的生态屏障。水网密布,多条河流穿城而过,有条件形成世界级、规模化的城市滨水景观线。
大湾区约63%的面积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未来要求各城市严格遵守。在保证基本生态控制线不被侵占的同时,应结合美丽中国愿景,建设山海相依、水城共融的美丽大湾区,提升大湾区景观品质,实现新常态下我国风景园林发展的一次“破壳”。
构建世界级森林城市群、公园群 将推动湾区生态建设的大融合和大发展 重塑“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世界级核心湾区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公园城市群的两个主要方向:大湾区水岸公园体系构建和大湾区国家公园群建设。
森林城市群是粤港澳大湾区公园城市群的设想基础,让公园城市群的实现成为可能。大湾区将着力提升区域城市建设品质,在国家级森林城市群建设上实现率先突破,在城市生态系统共谋共建、生态廊道互联互通上下功夫。粤港澳大湾区水鸟迁徙廊道、生物生态廊道及高品质生态林等规划建设将陆续启动。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廊道结构示意图
进一步实现大湾区城市森林建设、生态建设、公园建设从单个城市向跨区域的城市群延伸和拓展。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森林城市群、公园城市群的提出和建设将推动环珠江口生态建设的大融合和大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除了依环形山区的绿色生态屏障以外,南临海洋蓝色生态屏障。河流是联系海洋与陆地的纽带,海洋、河湖、陆地相互依存,构成了海陆一体的生态系统。以湾为核,以海定陆,海陆统筹,是思考与解决大湾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以点带面建设大湾区绿道网络,逐步构建公园城市群,最终形成稳定的生态安全格局呈现多元美丽湾区,回归山水相依的理想人居环境。粤港澳大湾区有着深厚的岭南文化根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融入世界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下谋求经济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打造大湾区“9+2”公园城市群,响应“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重塑“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世界级核心湾区。
华侨城是文化旅游和品质营城的领军企业 湾区时代需要探索城乡共生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再领时代新浪潮
20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市民以室内娱乐为主流;80年代末,随着物质消费水平的提高,娱乐方式逐渐向室内外结合发展,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主题公园风靡一时,成为中国娱乐文化的一次变革。深圳主题公园的成功曾经引发国内其他地区争相效仿,出现了“锦绣中华现象”。跨入新世纪,华侨城助力深圳建设生态城市,启动深圳东部华侨城开发,这是国内首个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户外运动、科普教育、生态探险等主题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项目,主题朝“健康、生态、环保”的方向迈进,继续引领国内文化旅游的潮流。
深圳湾畔的华侨城总部城区,是深圳大都市乃至整个大湾区的一颗“明珠”。在6平方公里的土地范围内,华侨城总部城区以自然优先、以生态为本,“在花园中建城市”;在上世纪80年代工业文明时期开创后工业实践,以旅游而非传统工业作为产业导入,开创中国自己的主题公园品牌;以文化为魂唤醒城市活力,以企业之力布局艺术馆、美术馆群,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华侨城创意文化园(OCT-LOFT)成为世界级文化事件的策源地;是规划先导的宜居城区,丰富多样的游赏活动、安全周到的管理服务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娱乐方式和公共空间,是高品质人文景观与休闲景观的体现。 OCT-LOFT实景图
对于华侨城来说,《规划纲要》40多次提到旅游二字,并提出要建设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圈。华侨城应以文化旅游为重点,凝聚专业力量、依托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政策,从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的高端平台走出去,迎接时代变化,助力建设世界级的公园城市群;基于华侨城总部城区的营城经验,从深圳走向湾区,从湾区走向全国,并从城市走向小镇,复制并升级优质生活方式,探索城乡共生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再次走在时代发展的前沿。 (转载于OCTIRI 微信公众号)
文章分类:
社会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