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事 050 期 | “园”梦仙湖

发表时间:2022-07-18 16:09

元故事 050 期 | “园”梦仙湖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兆祯在北京逝世,他在深圳留下了经典作品——仙湖植物园


原创 晶报APP


巨星陨落。2022年7月15日,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兆祯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他是当今中国风景园林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是著名风景园林学家、风景园林教育家。

回望他的人生轨迹,他在深圳,留下了不可泯灭的光辉。

2021年11月,“昭昭文心——孟兆祯学术成就展”在北京林业大学开幕。孟兆祯对风景园林学科的贡献,一方面在于总结和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并与时代相结合,借古开今、守正创新,推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学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孟兆祯本身就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风景园林设计师,他的一批实践作品在国内都具有里程碑意义,影响了一大批风景园林设计师。

作为中国风景园林界公认的大师级人物,孟兆祯一直认为,风景园林的关键在于理论指导实践。

而孟兆祯人生中最重要的实践之一,其实就发生在以实干著称的深圳:在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号召全国支援深圳建设,全国各地热烈响应。孟兆祯就曾跟随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一同到深圳参加绿地规划设计;而在80年代,孟兆祯更是主持完成中国第一个风景式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的规划设计工作。仙湖植物园,成为孟兆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在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已经88岁高龄的孟兆祯还曾专门撰文回顾了他参与仙湖植物园建设的过程。在文章中,他总结仙湖植物园最重要的设计思想是:“中国有中国现代化的园林意境和形象,要把这种发展传统的思想落实到现代建设项目中去。”

企业微信截图_16581331924104.png


130301cc613c7efa5b87a23eb60bc30c.jpg

▲孟兆祯题字


因京剧与园林结缘


孟兆祯与风景园林结缘,非常偶然,可以从京剧说起。

1932年,孟兆祯出生在武汉的一个书香世家。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的熏陶让他从小便接触到各类传统文化,书法、篆刻、绘画等等,都是他坚持终身的爱好。1952年在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后,孟兆祯发现自己最大的兴趣在戏曲,但当时并没有研究京剧的大学。知道孟兆祯的兴趣后,中学校长就告诉孟兆祯,造园这个学科就是“凝固的音乐”。

中国风景园林有着数千年的悠长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但作为学科建设,一直要到1951年,在梁思成的支持下,汪菊渊、吴良镛两位提议,造园专业才正式设立。对京剧情有独钟的孟兆祯心想,考上北京的大学就意味着能够去北京看好戏,能拜见梨园泰斗,于是就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的造园专业(后来并入北京林学院),成为第一届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该专业的新生。

孟兆祯曾自述,自己从小就精力旺盛,无以排遣,便到处游逛。到重庆山城小镇茶馆听人评理,晚上就去听书,然后就是天天模仿,天天学写毛笔颜体字,放声学唱京剧,归根结底就是寻找“日涉成趣,永钻不透”的志趣。

而在读了造园专业后,孟兆祯开始对《园冶》产生浓厚的兴趣。《园冶》是明代园林大家计成的园林创作、赏鉴的集大成之作。书中既有千百年来中国古典园林实践的总结,也有计成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还有园林建筑插图235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作为《园冶》贯穿全书的精髓而影响后世。

为了弄通《园冶》,孟兆祯三次求教古典文学造诣很深的老先生,在文字上反复琢磨;还结合其他古典著作,《长物志》《闲情偶寄》、山水画论,甚至古典小说等来完善深化对古代造园理论的理解……并且为了印证《园冶》中的一些思想理论,他的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用双眼透视实景、证明《园冶》。

有一次他问一位老师,园林最难学的是什么,老师答曰,“假山”。孟兆祯又开始学习传统假山理法,考察假山园,向山石师傅学习假山工程。没钱买山石,孟兆祯就到处拣砂姜,甚至到锅炉房拣与湖石相关的煤渣,借以研究学习。

就这样在一步步扎实的研究中,孟兆祯逐渐认识到中国人的艺术太美了,“它令我不仅欣赏,学之终身也学不完。”这也成为他花毕生精力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风景园林的根源。

他始终希望将中国园林文化推向世界的舞台。1985年,他去东京参加了一次大会,得知了有世界大学生园林设计竞赛。他鼓励学生去参加。“这个很难,大家都认为这是高不可攀的一个事。”但孟兆祯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的一分子,一定要去参与。1990年,他的学生在世界大学生园林设计竞赛中夺得了一等奖,轰动了国际学界,此后一连三届,夺得头奖的都是孟老的学生,“孟兆祯”与“中国园林”从此成为密不可分的关键词,享誉国际园林界。“这给我一个启发,我们的传统是丰富的,而且是可以被青年学生所接受的,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孟兆祯曾如此说。

b1a1fa886609744a3c7e756d36d1458.jpg

▲7月15日,孟兆祯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79b00aff1892fb3e7bb8b58ea64aed4.jpg

▲7月17日上午,深圳媚道规划设计院办公室举办缅怀孟兆祯活动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上世纪80年代的深圳就志在建设成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风景园林三者并举是深圳特区早期城市建设的共识。在大力发展建设经济的初期,深圳将不开发的用地预留保护起来,作为城市发展的备用地,再将其中大部分建为绿地,这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建设中是从未见过的,才有今日绿意盎然之生动面目。

当时在国内,北京林业大学(原北京林学院)的园林专业可谓首屈一指。于是急需加快建设脚步的深圳市政府特意邀请了北京林业大学一批教授专家来深圳帮助建设城市绿地,其中就包括了孟兆祯。当时他们接到的任务之一,就是对仙湖植物园、东湖公园、荔枝公园进行规划设计。

当这位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园林大师应邀南下,首先感受到的是这里“出现的景物无奇不有”。有些地名是用外名翻译过来的中文名,山水则用“金银”“香蜜”等命名。孟兆祯还看到用扑克牌做成的景窗,“似乎要以光怪陆离取胜”。

当时的孟兆祯钟情于中国传统园林,也有志于有所创新。他希望能将传统和现代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植物园,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作为最为重点的建设项目深圳仙湖植物园就是孟兆祯一展抱负的代表作之一,以此树立了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传承与创新的里程碑。

仙湖植物园规划初期,原本选址于莲花山上。当时第一批以孙筱祥教授为首的北林院专家组在查看莲花山后,发现这里尽管有山,但是没有山洼地,山上流下的水没办法储存,不甚理想。而在冯良才等本地专家的带领下,在莲塘梧桐山西南坡考察时,发现这里有山,两股山泉常年不断,地势也较低,自然植被好,土壤质量也好。孙筱祥与当时的深圳市领导据理力争,强烈建议将选址移到此处,才有后来的“仙湖”之境。不涸山泉建坝拦水,便可按设计的常水位形成自然多致、以山抱水的仙湖。

后来因孙筱祥要外出游学,孟兆祯从他手上接过了接力棒,开始全面主持规划设计工作。依据《园冶》中“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理念,孟兆祯从相地和构园这两方面入手,构建以山环水抱的“仙湖”为全园之中心。而仙湖的独到之处在于处处体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有人曾评价说:孟兆祯的作品中有大量的人工,但是看不到人工的痕迹。“因不涸之山溪蓄水为湖,借进水低谷之处设水生植物园,山湖相接之处兴造观景亭......对云雾缭绕、林木高俊、溪水潺潺、本具仙意的梧桐山巧施人工,通过山、水、石、路、建筑、植物等造景因素营造整体的园林空间,塑造了远离尘世喧嚣的风景植物园。”

1986年,仙湖植物园完成主要景点试开放,建成仙湖、药洲、芦汀乡渡、山塘野航、竹苇深处等景区景点,之后又陆续完成竹园区、棕榈区、大花乔木区等多个专类园。植物园风格是在当时首次提出风景植物为主线进行布局和规划创作的“风景式植物园”,以风景旅游为主,科研、科普和生产相结合,这样的理念是全国首创,更是影响了后来中国植物园的发展方向。一经面世,仙湖植物园就荣获诸多奖项。1999年,孟兆祯被评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如今的仙湖植物园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每年接待数百万游客,保育的活植物接近12000种,成为华南乃至中国最主要的植物保育基地之一。仙湖植物园更是代表中国首次成功申办了被誉为国际植物学“奥林匹克”盛会的2017年世界植物学大会,当时众多到访的国内外专家都认为,仙湖植物园的园林景观的设计、植物展示的效果、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都已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企业微信截图_16581337448140.png

▲仙湖的独到之处在于处处体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8285c20ea7845dc48d31c15726021c09.jpg

▲参与仙湖植物园早期设计建设的何昉(右)、陈开树(左)与孟先生(中)于“昭昭文心——孟兆祯学术成就展”相聚


a44cd39f4c4e4d68c333ae2da2b7f6ed.jpg

▲孟先生参加《植物园规划与建设高端论坛》重游仙湖

大鹏风舞中国传统园林

孟兆祯院士给深圳留下的不只是一座植物园。当时北林大一共有30多位老师,全部都来过深圳参加过规划设计工作,深圳当时是北林大产学研的重要基地。1986年,以孟兆祯为首的教师团队再次抵深,从策划到规划全程描绘了深圳华侨城“锦绣中华”的设计蓝图,造就了国内首个“风景园林式”的微缩景区。

他留下的还有人。孟兆祯在文章中曾写道:“深圳任务告一段落后,我们大批人马要返校,特地留下一粒种子——第3代传承者何昉作承前启后的发展工作。”

我联系到何昉时,他正在深圳举办一场缅怀孟兆祯老先生的纪念活动。按照孟兆祯的意愿,他希望丧事一切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老先生可能是希望别给我们年轻人添麻烦吧!”何昉说,孟先生走得很突然,“他一辈子都在忘我工作,哪怕在他人生的最后两年,他还一直每周作两场以上的报告,还参加了几场大型学术活动,应该说他是累倒的。”

作为当时北林大的助教,何昉留在了深圳,继续完成仙湖之后的规划设计任务。如今他是北林大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还被评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国家级荣誉称号)。

何昉回忆,他对孟兆祯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是孟兆祯非常注重现场考察。1985年,何昉曾经陪着孟兆祯,从仙湖爬到梧桐山的山腰,一共三上三下查看地形。孟兆祯平时爱唱京剧,唱腔字正腔圆,讲课声音非常洪亮。“他那时大步流星,爬完一点都不喘,反而是我气喘吁吁。”1992年,仙湖再次兴起建设高潮,孟兆祯依旧坚持现场考察,当时正值南国酷夏,孟兆祯爬到一个小山顶时,差点晕倒,坐在石头上缓了很久才恢复过来。“在再困难的现场,哪怕没有路,他都要坚持自己到现场爬一爬山,看一看。”

第二件事是,深圳建设之初,其实接待条件非常一般。何昉还记得他们当时住在一个非常小的招待所里。当时因为要画规划图,一张图大小得有差不多五六个平米,没有那么大的桌子,孟兆祯就把图纸铺到了地面上,然后是趴在地上画图的,而且一画就是一天。“几乎就是撅着屁股在那画。”何昉对这个场景至今印象深刻,“现在几乎再也找不到在地上画图的规划设计师了。”

留在深圳的何昉后来参与了北林苑设计院(源自北京林业大学,立足设计之都)、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的创办。他本人也参与了莲花山公园、大梅沙海滨公园、深圳湾公园等一系列深圳知名的公园景点的规划设计。“在孟老先生的指导下,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我们一直在为深圳公园系统、生态系统建设作出贡献。”

“山水以形媚道,国必依山水”,孟兆祯一直在倡导一个观念:归根到底,风景园林是供民众休闲浏览的。如今获誉“千园之城”、推门见绿的深圳,正如孟兆祯曾经写过的那个标题:“大鹏风舞中国传统园林”。何昉告诉我,在他现在所在的深大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一批风景园林专业本科生,在今年暑假刚刚毕业。

“景物因人成胜概”,谨以这些故事,缅怀和致敬孟兆祯院士。


版权声明:

本专栏刊载的所有内容,版权或许可使用权均属晶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复制或改动,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需转载或使用,请联系晶报官方微信公号(jingbaosz)获得授权。

来源 │ 晶报APP

统筹:马骥远 李岷

记者:余梓宏

制图:勾特

编辑:叶辉


website qrcode

扫描查看手机版网站

友情链接: